“腾势Z9GT首搭BYD9000定制芯片,采用4nm制程和Armv9架构,安兔兔跑分高达114.9万”。
近日,腾势发布新车时,突然披露了有关比亚迪“造芯”的相关信息。
几乎与此同时,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也通过社交媒体表示,自主研发的“紫荆M100芯片”也成功点亮。
在这之前,蔚来和小鹏已经先后展示了研发的“神玑NX9031”和“图灵”自动驾驶芯片。
另外,吉利芯擎科技也推出相关芯片。
但也有车企表达了不同观点。
零跑创始人、董事长、CEO朱江明曾表示,零跑曾经做过算力约为4TOPS的凌芯01,不过很快意识到芯片是需要超大规模才能支撑的产业。
“规模不够大导致投入产出比很低。现在有不少车企尝试去做芯片,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,产业分工始终是必需的”。
根据辰韬资本发布的《自动驾驶软硬一体演进趋势研究报告》,车企自研的芯片如果每年出货量低于100万片,则很难具备经济性。
而且到目前为止,除了比亚迪、特斯拉、长城、吉利等巨头级车企外,鲜少有新造车企业年度销量能够破百万台。
至少两位行业人士认为,这些车企造芯是为了在智驾方面推进“软硬一体”,但具体效果还有待观察。
“这涉及到巨额成本”。
投入近百亿
或许无法产生任何效益
“芯片的研发费用高,但只要量产了,单价就会便宜”。
这是蔚来创始人李斌,在7月底的“2024蔚来科技创新日(NIO IN)”上给出的看法。
在他看来,量产能实现规模效应,从而摊薄成本。
从蔚来自身角度看,造芯片可能的确比较花钱。
2023年,蔚来的研发投入达到了134亿元,今年上半年是60.83亿元。
这里面有多少钱是花在了研发芯片上,外界不得而知。
但根据辰韬资本的《自动驾驶软硬一体演进趋势研究报告》,如果以7nm 制程、100+TOPS 的高性能 SoC 为例,其研发成本高于 1 亿美元(包含人力成本、流片费用、封测费用、IP 授权费用等等),若以售价 100 美元、毛利率50% 计算,其盈亏平衡点为 200 万片芯片出货量。
在熟悉芯片研发的行业人士李明看来,研发芯片的实际成本还要更高,也许要砸下上百亿元人民币。
基于此,目前说自研芯片能够降低成本还为时尚早。
而在所有芯片中,高端智驾芯片的研发成本相当高。
他介绍,此类芯片的研发成本包括团队、运营、算力搭建等。
团队方面,需要一个至少100人的硬件团队,另有100-200人负责中间件和工具链,加起来大约就是300人的团队,“这些人都非常贵,每个人按100万一年不算多”。
人头费用每年大约是2-3亿,再加上同等的运营费用,整个算下来就是5-6亿,“实际数字可能还要更高一些”。
然后就是时间成本。
从这个芯片开始流片到产生效益,大概需要3年。
这3年光是人头和运营费用就需要差不多20亿。
这中间一次流片的费用大概是上千万美元,再加上需要从Arm处购买类似于A72或者A78这样的软件IP授权,大概也需要1亿美金左右。
“总体算下来,芯片投片大概需要1亿美金”。
然后就是数据问题,“高阶智驾是数据驱动的,所以你还得搭建一个算力中心”。
去年年终特斯拉CEO马斯克就表示,要在2024年底前再往Dojo超算投资10亿美元。
“到此为止,大几十亿人民币已经花出去了”,李明表示,不过这个阶段依然无法产生任何收益。
只有当基于这颗芯片,形成了消费者可以感知到的智驾能力,并为这款车买单,才算产生价值。
“只有当你的OTA像特斯拉那样,每次更新都能给消费者带来价值,消费者才愿意花钱买单”。
所以对于车企来说,造芯的账还是要细细算。
智驾芯片供应商“地平线”的财务状况,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验证李明的说法。
根据地平线发布的数据,2021年至2023年这三年间,分别亏损20.64亿元、87.2亿元和67.39亿元,一共亏损超过175亿元。
同期地平线的研发总投入也达到了53.9亿元,在2066人的员工团队中,有1478名员工为全职研发人员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地平线“征程系”智驾解决方案的出货量已经超过600万套。
最终还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
“将来立志在AI层面有所作为的公司,可能都会有非通用的芯片,也就是像小鹏图灵芯片这样的专有AI芯片”。
公开信息显示,小鹏汽车掌门人何小鹏近期表态,自研芯片跟小鹏想在AI有关。
蔚来创始人李斌也表示,自研芯片跟AI有关。
他强调,AI将成为智能电动汽车企业的核心基础能力,所以蔚来搞了神玑NX9031芯片。
但他也表示,不能为了研发而研发。“要算总账,肯定要有回报”。
总体而言,这些车企认为英伟达或者地平线提供的“通用芯片”,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。
对此,李明也有自己的看法。
他称,现在很多车企都用英伟达orin芯片做智驾方案,理想在用、小鹏在用,极氪、博世等等,也都在用同样的芯片。
但同样的芯片,各家车企的侧重点并不一样。
“比如极氪,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其智驾能力越来越好”,他认为,这就表明智驾方案的差异化,并不在于芯片本身,而是在于软件。
他称,高阶智驾方案的差异化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,包括车企的软件开发能力,数据管理能力,以及智驾方案的迭代闭环能力。
“如果你实现了有效的数据管理,那么智驾效果就能体现出差异化”,他称,这还包括数据闭环。
“车端数据能实现上传,上传以后能够在云端训练,训练完了又能够形成新的算法,同时实现下发,由此不断促进智驾功能的迭代”,他表示,这些能力很强大,也很考验车企的迭代循环能力。
至于李斌和何小鹏所言的自研芯片跟AI有关,李明认为合理的解释在于,他们或许看到了AI应用的“终局”。
“比如AI的应用有VR,有具身智能等不同的应用领域,当然也需要不同的AI芯片”。
但他指出,到目前为止AI在应用层面并未“细化”到具体场景。
“你要做芯片,那就一定要跟应用场景做深度结合。因为场景会影响你的设计”,他称,另外要和自己的算法深度结合。
对于车企纷纷下场造芯,他认为原因在于特斯拉把这条路跑通了。
“但特斯拉跑通,不一定其他车企也能跑通”,他表示,这就像是跑马拉松,有的人能跑,有的人不一定能跑。
“最终还是专业的人,做专业的事”。
造芯灵感来自特斯拉
但并非都能成为特斯拉
辰韬资本执行总经理刘煜冬表示,车企跟风自研智驾芯片,肯定是从特斯拉处获得了“灵感”。
但他强调,本质原因还是要去看为什么特斯拉要这么做。
他认为,新造车企业押注智驾芯片,首先肯定是希望实现最快的产品迭代,以及保证自己的智能驾驶产品有最好的性能表现。
“因为第三方芯片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很多浪费(比如算力),或者没有办法满足你的一些定制化的需求。所以在芯片方面更深度的垂直整合是一个大趋势”。
在这种情况下,尤其是“智驾成为竞争下半场核心能力”时,车企还是想要更多的掌控力,而且不断向上游去扩展这种掌控力。
“你要保证最好的产品体验,你肯定要去掌控上游芯片”。
他认为,车企会去强掌控的因素,一定是那些跟卖车或者是跟用户体验强相关的那些东西。
因为智能化已经成为车企产品定义的“锚点”。
第二个就是成本。
他透露,现在第三方提供的自动驾驶芯片,从bom成本的角度看利润率还是蛮高的,毛利率基本上是在50%左右。
在车企看来,这部分价值可以通过自研芯片,在出货量足够大的情况下,把这部分价值拿在手里。
“比如比亚迪,那么大的销量,自己做芯片理所应当”。
第三个原因,在于车企启动造芯项目的时候,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供应链安全的考虑,因为前两年汽车缺芯,很多车企都心有余悸。
“尤其是对国企而言,这个权重就会更大一些”。
当然可能还有一个原因,即这些车企造芯片,也可能跟市值管理有点关系。
但他也强调,不是所有车企都是特斯拉。
车企造芯,首先需要有自研算法的能力,还有去自定义一颗芯片的能力,因为芯片是为软件服务的。
“如果你如果不掌握软件,你是没有能力去自己做这颗芯片的”,他称,只有自研软件和资源算法做的很好的公司,才有去自定义一颗芯片的能力。
另外,他也不认为这波车企造芯,会成为新一轮市场竞争的胜负手。
“目前市场上销量最好的车型,可能基本上就没啥智驾功能”。
至于车企自研智驾芯片是否会抢走第三方芯片供应商的生意,刘煜冬表示目前尚难判断。
“毕竟车企造芯这件事情也没有完全验证成功”,他表示,尽管芯片流片了,但车企其实并没有真正做出来。
“它的经济性怎么样?到底能不能长期的持续下去?这些事情是没有结论的,而且行业分工的格局也是处于动态变化中”。
注:文/潘磊,文章来源:创业邦(公众号ID:ichuangyebang ),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。
芯片蔚来车企特斯拉智能驾驶 新浪科技公众号“掌”握科技鲜闻 (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)
相关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