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学期伊始,南信大迎来一位特殊的新生,他叫刘嵘浚,来自湖南洞口县,如果不是左耳上的人工耳蜗装置,他看起来几乎与常人无异。但实际上,他凭借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勤奋,才换来了属于他的这一天。
通讯员 程雷
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
一岁正是孩子牙牙学语的年纪,同龄孩子都已会含糊地喊人,而刘嵘浚却不一样,无论亲戚们怎么喊他都没有反应。经过洞口县人民医院、湖南省儿童医院的多重检查,被诊断为极重度耳聋,没有任何残余听力。
辗转各大医院,唯一的治疗方法只有植入人工耳蜗,但最便宜的耳蜗装置加上手术费也要15万元左右。2005年,这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天文数字。走投无路下,母亲四处筹钱,勉强凑齐了人工耳蜗的钱。
耳蜗植入后出现了伤口化脓,单单为了清脓就做了数次全麻手术。后来伤口反复感染,医生只能将耳蜗取出,直到伤口完全愈合,换另一侧耳朵重新进行植入。手术过程曲折,母亲带着年幼的刘嵘浚在洞口与北京之间来回往返治疗,就这样持续了整整一年。
经历五次手术之后,两岁半的刘嵘浚终于成功植入了人工耳蜗,他能听见了!
随之而来的是漫长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。刘嵘浚对老师的每一个指令都认真学习。康复老师说,别人学会喊一声“妈妈”,可能要花上一年半载,但刘嵘浚只用了一个月。
一声甜甜的“妈妈”,母子两人经历的所有苦难与疼痛,都融化在相拥的笑容中。
结束了在康复医院的8个月训练,母亲决定让刘嵘浚与同龄孩子一样入学普通幼儿园,每天放学后再由自己给他进行语言训练。她始终相信,只要努力,儿子一定能赶上正常孩子的步伐。
妈妈的用心陪伴,加上刘嵘浚与生俱来的学习天赋,让他很快成为幼儿园里识字最多的小朋友。在家长会上发言,他也自信大方,毫不怯场。
2010年,刘嵘浚应邀参加湖南省和邵阳市听力语言康复明星大赛,均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,成为听障康复明星。
虽然植入了人工耳蜗,但机器能够识别的声音范围有限,有时课堂上他听不清楚老师讲话。母亲想请老师们给予特殊照顾,但刘嵘浚拒绝了。“不能因为我一个人影响其他同学,这些问题我可以克服。”于是,他每次都会把上课没有听清的地方记下来,下课后与班级同学讨教交流。课后的加倍付出,让他越来越优秀。
听力上的欠缺,造就了刘嵘浚超常的专注力。无论学习什么知识,都专心致志,因为他不仅要“听”,还要“看”,声音和唇语相结合才能“听”得更准确。放学回家后他总是直奔书桌做题看书,老师布置的任务全都一丝不苟地完成;喜欢钻研问题,遇到难题他一定要弄懂为止……从小学到高中,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,“三好学生”奖状贴满了墙。
对于母亲来说,刘嵘浚很多时候懂事得不像个小孩,他像个小大人一样,会为她分担烦恼,甚至反过来教会她很多事。
今年8月的一天,刘嵘浚收到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,考入心仪的海洋科学学院。拿着录取通知书,一家人回忆起一路走来的坎坷,相拥而泣。
怀揣对大学生活的无限憧憬,刘嵘浚来到南信大报到。当天,学校和学院安排了老师和志愿者前往迎接,辅导员张彦辉老师说:“他就那样自己拎着行李走进校门,微笑着愉快地和我交谈,完全看不出与其他同学有任何不同。”
校领导李北群、韦忠平、金自康专程来到宿舍看望刘嵘浚,与他唠起家常,细细询问生活情况、入学感受,并送上暖心慰问品,鼓励他继续努力学习,以优异成绩回报家庭和祖国。
学校根据相关资助政策,为刘嵘浚减免了学费,同时申请了国家助学金。海科院为刘嵘浚安排了学生助理岗位,这样一来能帮他减轻家庭经济负担,二来也能经常与老师们见面。“多见面、多交流,能充分了解他的生活学习状态,从思想上、学习上提供帮助,有困难能够及时予以解决”,辅导员张彦辉说。
目前刘嵘浚的大学学习生活已经步入正轨,他更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。
大学励志少年